从铜绿山到三星堆:一群理工人的文化追梦

发布时间:2023-08-23 审核人:王定兴 编辑:张祥省 浏览次数:

8月16日,李社教校长一行踏上了奔赴三星堆遗址学习探访的追梦之旅。同行的有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长江中游矿冶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陈树祥、王定兴、刘满中、舒韶雄等人。15年来,该团队以铜绿山为滥觞,采用“文理打通、校内外结合”的理念和方法研究矿冶文化,产出了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为高校文化育人、地方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据新华社报道,位于四川德阳市广汉市西北鸭子河南岸的三星堆遗址,代表了数千年前的古蜀文明面貌和发展水平,是同时期长江流域文化内涵最丰富、面积最大的都城遗址。

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

2023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参观“世纪逐梦”、“巍然王朝”、“天地人神”等展陈,了解三星堆遗址发掘历程和古蜀文明成果。习近平指出,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展现了四千多年前的文明成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相互影响等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考古实证。

三星堆青铜大立人像

“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的三星堆遗址,向世人展示了独特的器物形态。那么,三星堆大量青铜器的铜料来自哪里呢?专家们把目光投向了铜绿山。

铜绿山位于黄石大冶市城西南,“山顶高平,巨石对峙,每骤雨过时,有铜绿如雪花小豆点缀土石之上,故名”。秋意浓时,铜草花开,芬芳之中蕴藏着一座城市的前世今生,矿冶之城黄石的根脉正是发源于此。

铜绿山采矿遗址

大冶铜绿山曾在“一柄铜斧惊天下”中隆重登场。1973年,大冶有色金属公司铜绿山矿在一片距地表40米的“老窿”中,先后发现一批铜斧、铜锛,以及木槌、木铲、陶罐等物,从而揭开了铜绿山古铜矿的神秘面纱。时至今日,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依然是世界采冶延续时间最长、采冶规模最大、采冶链最完整、采冶技术最高、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矿冶遗址,被国外冶金史专家称为“在其他任何地方看不到的奇迹”。考古表明,铜绿山开采历史悠久,开采时间追溯到四千年前的夏代,釆冶高峰为商周到西汉时期,并一直延续至当代。从遗存炉渣分析,仅春秋战国时期冶炼出红铜达8-12万吨,流向四面八方,一举解开华夏出土数量庞大的青铜器的铜料来源之谜。

铜绿山大铜斧

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三星堆和铜绿山分别处于长江上游和长江中游,联系着它们的不仅是滚滚东流的一江春水,还有数千年不灭的炉火、泛着历史光泽的青铜文明,以及绵绵不绝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成都平原夜雨日阴,浓浓绿色中透着一丝清凉。8月16日下午,李社教一行刚刚踏入成都平原,便被早早迎候的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李映福教授引到四川大学博物馆新馆。四川大学与三星堆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最早可追溯到1930年代华西协和大学博物馆对三星堆遗址的首次挖掘。近几年在三星堆遗址的发掘中,四川大学承担了重要任务,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刚刚建成对外开放的四川大学博物馆新馆,网称“馆之大,一趟逛不下”,前身为华西协和大学博物馆,创建于1914年。新馆总建筑面积7万余平方米,展厅分为4层。其中人文类文物共8万余件,动物标本14万号,植物标本84万余份。这些弥足珍贵文物,既全面展现数千年古蜀国历史文脉和生物景象,又重点呈现了20世纪上半叶在三星堆遗址的首次科学发掘成果,仿佛把大家带入古蜀国的文化隧道。

李映福教授(中)陪同参观四川大学博物馆

8月17日,李社教一行追寻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走进三星堆博物馆新馆,立刻感受到了“火爆”的热度。每天接待15000人的容量,远远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新馆展陈面积2.2万平方米,三大展区展出1500多件(套)文物,其中有近600件文物为首次亮相,皆为新发掘的6个“祭祀坑”出土。一排排青铜人头像形态夸张眼神内敛,仿佛随时准备“变脸”;一个个黄金面具金光夺目空洞无言,仿佛期待着鲜活灵魂的加持。金杖、青铜太阳形器、青铜大立人、青铜大面具、1号青铜神树等“网红”器物面前人山人海,惊叹声不绝入耳。

三星堆骑兽顶尊人像

参观完三星堆博物馆,李社教一行与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管部副部长郭汉中,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李映福教授、黎海超博士进行了座谈交流。

李社教研究三星堆近20年,先后主持和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三星堆文化的造器之道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三星堆文化的审美特征研究》等十余个研究项目,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有关三星堆美学研究的权威学者。陈树祥是新葡亰8883ent特聘教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二级研究员,他主持发掘的铜绿山四方塘遗址墓葬区获评“201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郭汉中副部长是三星堆文物修复专家,不久前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过文物的修复复原工作。黎海超博士是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最年轻的教授,正是他带领考古团队参加了三星堆遗址两座“祭祀坑”的现场发掘并取得重要成果。李社教与郭汉中副部长、黎海超博士就三星堆青铜器铜料的来源,三星堆器物表现出的文化特征受中原文化、长江中游文化和西亚文化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专家认为,三星堆青铜器铜料来源复杂,需要进一步的科技考古加以分析,不排除与大冶铜绿山的关联。双方认为,三星堆8个“祭祀坑”中出土的人头像、面具、神树、动物形器等造型奇异、风格独特的青铜器,应是古蜀国神权与王权并重的生动再现。至于为什么把大量的象牙、黄金、青铜器、玉器等国之重器毁坏并埋葬于此?何人所为?为何没有留下文字线索?这些谜团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李社教校长与郭汉中副部长交流

在黎海超博士的陪同下,李社教一行实地调研三星堆遗址,参观出土众多文物的8个“祭祀坑”,了解从1934年至今近百年的发掘历程。庞大的金属大棚罩住祭祀发掘现场,近几年多所院校合作发掘的6个“祭祀坑”,又被铝合金和玻璃封闭成了恒温恒湿的独立考古环境。黎博士介绍,这座大方舱在国内考古现场为首次,亦是第一流的。目前8个“祭祀坑”已出土编号文物15000余件。

黎海超博士(右)讲解发掘过程

实地调研三星堆遗址考古现场

8月18日,应金沙遗址博物馆副馆长王方的邀请,李社教一行调研金沙遗址,参观金沙遗址博物馆,双方开展学术交流。2001年2月8日,金沙遗址在一处建筑工地中被发现。出土的青铜器在器类、风格和功用上与三星堆青铜器相似,反映了两个遗址文明的延续性,被证实是三星堆文明衰落之后在成都平原兴起的又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金沙遗址中出土的太阳神鸟金饰,被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以及成都城市形象标识。

太阳神鸟金饰

金沙博物馆把发掘现场的原状展示和遗迹遗物展示相结合,时空转换而又紧密相连,极大增强了参观感受。

8月18日下午,应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周志清研究员的邀请,李社教一行调研新建成的成都考古中心(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重点观看了文物保护中心、科技考古中心、古建筑保护研究中心、信息科研管理中心、拓片绘图室、文物摄影室。在科技考古中心,双方就青铜器的成分分析、年代判断和来源地考查等科技考古手段进行了交流。

短短几天时间,李社教一行与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三星堆遗址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成都考古中心和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专家学者进行了广泛交流,并达成矿冶考古、青铜器研究的初步合作意向。李社教表示,三星堆那些造型奇特的金杖、青铜神树、金面罩等,只占据了三星堆出土文物的一小部分,而大量的器物,比如和青铜神树同时出土的青铜尊,与当时的中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当时长江流域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主持铜绿山二次考古的专家陈树祥研究员表示,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不排除与铜绿山有关联,我们也在等待三星堆祭祀坑出土青铜器的检测结果。

从铜绿山到三星堆,文化追梦的背后是对学校发展的思考。作为一所生在黄石、长在黄石的地方高校,我们脚下踩着的这片土地,4000年前就已经引领着那个时代的科技潮流,代表着当时的先进生产力。我们的先人,采铜于山、筑炉冶炼,用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拼搏精神和穷物格理的探索智慧,在中华文明的源头中迸发出了灿烂的青铜之光,创造了黄石地区以青铜为魂、以科技进步为主线的矿冶文化。作为一所诞生在矿冶之城的高等学府,新葡亰8883ent有崇高的历史使命去研究、提升和转化他,以焕发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呈现出的勃勃生命力。理工人关注铜绿山,关注三星堆,关注金沙,关注矿冶文化,正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城市的过去、建设城市的现在、描绘城市的未来。(记者 王定兴/摄影 舒韶雄 刘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