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方胜书记调研铜绿山古铜矿遗址

发布时间:2023-09-13 审核人:王定兴 编辑:向文容 浏览次数:

江南九月,秋风渐凉。在全校掀起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热潮中,张方胜书记一行赴大冶铜绿山调研古铜矿遗址,参观矿冶遗存和器物展览,触摸4000年前的炉壁温度,领略青铜文明的源头风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黄石,是华夏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摇篮。铜绿山古铜矿是我国采掘时间最早、冶炼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铜矿,为青铜时代铸造业的兴盛繁荣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也为推动青铜文明的繁荣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是中国保存最好、最完整的古铜矿遗址之一。因此,张方胜把地方文化探源的首站,选在了大冶铜绿山。

张方胜一行首先来到新葡亰8883ent铜绿山工作站,看望驻守工作站的特聘教授陈树祥研究员。张方胜仔细察看了陈树祥工作、生活的场所,对他十几年坚守荒郊野外,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做好矿冶考古工作,并且取得丰硕成果的敬业精神和学术态度表示崇高敬意。

在陈树祥的陪同下,张方胜一行参观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新馆。新馆以红铜作顶,远远看去流光溢彩而不失古朴厚重。陈树祥介绍,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是一处以采矿和冶炼遗址为主的古代矿冶遗址,1973年被发现发掘,采掘年代最早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填补了中国古代冶金史的多项空白。2018年被评定为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2021年入围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遗址博物馆旧馆自1984年建成开放以来,累计接待游客2000余万人次。此次开馆的新馆,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开设多个特色展厅,馆藏文物近1万件,陈列精选展品703件套,珍贵影像420余幅。主体建筑以矿道形式融入山体形态之中。室外展示区域超14万平方米,包含铜源广场、矿工足迹、战国炼炉、明代焙烧炉、采矿机械、铜草花海等20余个景点,全面呈现我国青铜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年轻的讲解员把张方胜一行引至新馆。新馆设置有“铜山有宝”“找矿有方”“采矿有道”“炼铜有术”“青铜有源”等五个主展厅。讲解员轻声介绍,陈树祥不时补充。张方胜一边听一边看一边思考。黄石本地的矿物晶体与来自世界各地的精美石头“同台竞技”,黄石人民对石头的认识经历了“以石为神”“以石为用”“以石为美”三个阶段。如果说“以石为神”阶段决定了黄石的地方民俗,开启了黄石先民性格的塑造与培养,那么“以石为用”阶段对石头特别是矿石的数千年开采冶炼,奠定了城市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基础。进入新时代,“以石为美”不仅适应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新追求新向往,这种有利于生态保护、着眼于黄石地矿特色的矿晶审美和矿晶经济,对推动黄石高质量发展和城市转型有着重要的意义。张方胜补充,还要增加一个“以石为器”阶段,这个“器”就是考古中常常发现的人类最早使用的各种石制工具。

张方胜一行在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旧馆体验了3000年前古人攀爬在地下采矿时的艰辛,面对数千年不垮、数千年不腐的古代坑采遗存,只能用“震撼”来形容。张方胜表示,这既是黄石文化之源,也是黄石精神高地,是可以采撷文化火种的地方。

参观完馆内展程,张方胜一行登上新馆二楼平台。平台设计成百米长廊,如空中楼阁,俯看现代露采矿区之大,有云雾飞渡之景象。秋阳之下,铜草花花期未至,枝繁叶茂蔓延山岗。深达百米的矿坑基本复绿,崖壁处裸露的铜矿石、铁矿石显出浅绿和锈黄的不同颜色。讲解员介绍,地下800米深处还在忙碌采铜掘金。从古代的“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到今天地底下的机器隆隆声,4000年来,铜绿山用自己的传奇,参与了中华文明的孕育、发展、壮大和辉煌,印证着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张方胜表示,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作为地方高校,我们既要思考如何打造文化高地引领地方文化繁荣发展,还要谋划校园文化品牌夯实“以文化人”之基。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继承根脉,从地方特色文化中汲取营养,无疑是做好文化传承创新工作的重要基础。

黄石,一座“点石成金”的地方。铜绿山,千年积淀的“百器之源”。我们,将从中吸收到重要的文化力量!(记者 王定兴 郭涛